在晚清时期到民国初年的风云岁月里,一股来自日本的调查热潮涌入中国境内。成批的日本学者、调查员深入内地,除了追寻学术线索,更关注中国的地理格局、矿产资源与人文历史,以便为可能的侵略和控制做好预案。这些考察往往带有明显的侦察性质。其间,他们拍下海量照片,记录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、自然环境与社会风貌。这组题为1925年的老照片,就是他们在蒙古草原拍摄的。照片所呈现的,是当时蒙古草原上艰苦的自然条件与人们的日常生存方式。下面一起欣赏这组影像所传达的画面与情感。
这张照片以苍凉而富有诗意的笔触,定格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。画面中,两名骑手并肩驾马,身影显得寂寞而坚定,仰望山脊顶端的落日似乎在向他们送别。头顶上方,厚重的乌云低垂,阴影像帷幕般压在草原之上,使人感到一种压抑和沉闷,甚至让人心生畏惧,仿佛一场风暴随时蓄势而至。
展开剩余76%草原上,两只骆驼静默地休息,身姿耸立,颈背的曲线在阳光下显得分外高大。骆驼在草原上的地位极为重要,承担着长途运输、物资往返的作用,因此在这片辽阔土地上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。
蒙古大草原上的骆驼队往往意味着漫长的行程与夜以继日的赶路。照片记录的情景看起来像是在冬日,地面覆盖着一层薄雪,驼队共有七头骆驼,一人领路,其他成员紧紧跟随,步伐整齐而沉默。
画面中还有两头骆驼,一头站立,另一头略显困倦地卧在柔软的草地上。它们高高的身形在空旷的草原上显得格外孤独,仿佛时间在这片土地上放慢了脚步。
草原上常见的蒙古包,是以牛粪堆垒构成的墙体与覆盖材料。牛粪在这里并非单纯的垃圾,而是极为重要的燃料与建筑材料。许多人习惯把它晒干,香气反而带着清新的青草味道,而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刺鼻气味。
草原上的牛车是牧民日常运输的基本工具。它们简朴、结实、轮子转动的声音像是马队远行中的伴奏,拉车的牛只默默地承担着把物品、干草与人们在草场间搬运的职责。
羊群和牛群在草原上成群结队,畜牧业是这片土地的核心经济。远处点缀着点点蒙古包,显示出这一区域似乎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放牧点,牧民们的生活与季节性迁徙紧密相连。
在草原上,水是生命的源泉,极为珍贵。照片里一个小孩正蹲在木槽前,用木桶取水,动作显得熟练又安静。旁边几头小牛静候着,鼻息和喘鸣带着草原清晨的气息,仿佛一切都在等待这一次简朴而必要的用水时刻。
另一组镜头呈现出蒙古大沙漠的恶劣生态。流沙常常吞没路途、干渴让人疲惫,行走在沙丘间如同与自然的博弈。画面上甚至出现骷髅头,给人以深沉的威慑感,提醒人们自然的残酷。
在这些沙丘上行走,步伐需要极度谨慎,稍不留神便会掉进流沙陷阱。风沙扑面而来,热度或寒意交替,脚下的松软与间断的盐碱地让行者难以维持平衡,必须用恒定的专注力去避免危险。
作者随笔:从这组影像中不难看出,民国初年的蒙古自然条件颇为艰苦。交通不便,运输主要依靠骆驼与马队,旱情和水源短缺使得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异常艰辛。尽管如此,牧民以坚韧与勤劳在这片草原上生存与耕作,照片以静默的方式记录了他们与土地之间的关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赛岳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